6月23日,蓝良木(前左三)到云霄县火田镇古楼村调研,与当地群众畅谈人居环境新变化和乡风文明新风貌
5月23日,云霄首创首成,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。云霄凭借什么获得这一殊荣?云霄在推动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等方面有哪些创新经验和特色亮点?近日,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云霄县委书记蓝良木。
学用结合 高位推动
《海峡通讯》记者:云霄县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,为福建省7个县(市)获评城市之一,殊为不易。这是否在您的意料之中?您认为云霄在本次评选中胜出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?
蓝良木:这份荣誉确实来之不易。云霄从蝉联省级文明城市到跻身全国文明城市的背后,是全县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的生动实践,凝聚着无数云霄儿女的智慧和汗水。
近年来,云霄县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引领,统筹推进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,将“城市文明”作为本届县委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写入党代会报告,举全县之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,绵绵用力、久久为功,统筹推动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,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。
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。树牢系统观念、坚持虚功实做,把推进经济发展与提升文明指数结合起来,全面细化8项提升行动和27项文明创建工作,实行县级领导挂片督导、县直部门挂钩社区等创建工作机制,推动招商引资、营商服务、生态环保、社会治理等工作提质增效,用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创建成效优化发展环境,用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支持创建工作,让城市既有坚实的“硬件”基础,又兼具温暖的“软件”内核。
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统筹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策划实施一系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,统筹推进片区开发建设、老旧小区改造、农贸市场提升、交通路网改造、治污设施完善以及教育医疗补短板等工作,集中精力攻坚一批历史遗留征迁问题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管理痛点堵点问题,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级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档、城乡生态环境提质。尤其是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,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战斗力的主战场,蹚出“空心村”“薄弱村”治理新路径,以环境改善“小切口”撬动乡村振兴“大战略”,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做到线上宣传与线下发动相结合。坚持以文化人,深挖云霄“四乡五地”优秀文化资源,持续健全文化平台、丰富文化活动、建好宣讲队伍,用好向东渠事迹数据馆、乌山革命史数字馆等数字化文化传播载体,生动讲好云霄故事,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、文明理念浸润人心,激发群众共建共享文明云霄的情感共鸣和内生动力。同时,用好融媒矩阵,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创城工作新成效和城市文明新风貌,营造浓厚的创城舆论氛围。
统筹谋划 内外兼修
《海峡通讯》记者:近年来,云霄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等方面有哪些创新经验和特色亮点?
蓝良木: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相互关联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整体。创城路上,云霄县始终坚持把“千万工程”经验运用到各项创建工作中,完成了三个“推动”:
推动文明培育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认同,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,创新文明实践“圩日”模式,开设“文明积分超市”,选树移风易俗“三好”先进典型,推进生命公园建设、集中治丧服务改革,进一步“立”村规民约、“破”陈规陋习、“树”新风正气,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。
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浸润,构建贯通县、乡、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网络,深化理论宣讲、政策咨询、知识科普等便民惠民服务,办好非遗文化展演、“村BA”赛事、“村晚”等活动,因势利导、凝聚群众、引导群众,让云霄真正成为“让人来了不想走,走了还想来”的文明之城。
推动文明创建从为民创建到全民共创,建立健全“党委统一领导,党政齐抓共管,创城办组织协调,部门各负其责,社会力量支持参与”的工作机制,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力量,以“城乡治理CEO”的理念推进无物业小区居民共商共治和民间园长制、巷长制、溪长制等制度落地见效,并用好22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先锋队等志愿队伍,开展奖教助学、爱心冰柜、慈善“一日捐”等公益活动,激发干部群众创城的主人翁意识,推动企业踊跃捐资捐物、扶贫济困,鼓励志愿者无私奉献、热心服务,努力实现人人参与、人人受益。
《海峡通讯》记者:精神文明创建对于丰富城市内涵、提升城市品质、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作用和意义?
蓝良木:以创城作为统筹推进具体工作的总抓手,进而为城市赢得更多美誉、给企业和商户创造更多商机,加快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如今,创城给云霄带来了新气象新活力。
思想认识更加深化。深刻把握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,在夯实高质量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,以精神文明建设凝心铸魂、汇聚力量,全面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,激发全体干部群众顽强拼搏、艰苦奋斗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,为富美新云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。
干部底气更加充足。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了难中求成的担当和本领,拓展了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胸怀和眼界,提升做群众工作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,以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具体抓手,凝心聚力推动县“1320”方案落细落实,“两园两区”建设等重点工作见行见效,切实将自己的“辛苦指数”转化为城市的“发展指数”和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创新思路更加明确。云霄以文明创建为抓手,结合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,从解决一件件群众身边“关键小事”中,不断总结经验教训、拓宽改革思路、增强斗争本领,更有底气钻“矛盾窝”、接“烫手山芋”,结合县乡村“六个一”和“四下基层、五记五答”工作机制,努力推动掣肘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顺利化解,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。
久久为功 为民造福
《海峡通讯》记者:云霄精神文明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变化?
蓝良木: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“名”,而是为民。云霄创城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多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:
生活环境更宜居。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。目前,全县已完成3座公园改造,新建10处口袋公园、149座分类垃圾亭,完成1.5万多平方米破损路面和裸露地面修复。曾经破旧的楼房穿上了“新衣”,配套设施更加完善,小区绿地增多,休闲空间变大。人居环境整治“八个一”工作机制见效,“拆旧拓新”竞赛热度不减,各村(社区)累计“拆旧拓新”147.1万平方米,打通断头路和丁字路358条,硬化道路451条,新建小公园及小广场794处,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提升,全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居民生活更加舒适。
公共服务更贴心。长者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营养可口、价格实惠的饭菜,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题;暖蜂驿站为快递员、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息、充电、热餐等暖心服务;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搭建了就业平台,增加了收入渠道。这些贴心的公共服务,让群众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。
文化生活更丰富。在城市,“云霄味”特色文化项目浸润人心,“一月一主题、一所一品牌”公共文化服务矩阵全面发力,10个非遗公益培训班、6个潮剧传习所传承非遗“声”生不息,“地标金牌菜”“Q版地标”等地标IP、《向东渠》《开漳圣王》等潮剧IP,让本地文化“活”起来。在乡村,“村字头”文化越来越有看头,荷步村“村晚”亮相2024年央视,“村艺赛”群众文艺活动吸引全县63个村2100多人报名参赛;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常态化举办“我们的节日”、读书分享会、亲子游戏等活动,将文明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。
创城不易,守“城”更难。下一步,我们将从强化思想引领、深化共建共享、推进融合发展三方面入手,推动云霄从“文明城市”向“城市文明”再迈进、再出发,让文明渗透到云霄的每一处肌理、每一个角落,成为云霄人民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,成为云霄的内在气质和鲜明标识。(来源:海峡通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