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铺乡通过直播带货对接全国市场
本报讯 在云霄广袤的乡土大地上,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,更是浸润民心的温暖力量。马铺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跳出“重形式、轻实效”的惯性,将文明建设延伸到课堂、田间、邻里间,以创新举措让“有形覆盖”变为“有效浸润”,在乡野间写出文明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图景。
多元实践推动乡野“双重焕新”。马铺乡以多元实践让文明建设落地:“文明实践+数字教学”培育“数字新农人”,他们通过直播带货、借电商等方式对接全国市场;粗溪村、泮坑村用闲置材料造景观墙、长椅,建小公园和候车亭,实现环境“蝶变”;古戏台前的非遗展演吸引年轻人,30余场活动留住乡愁,让村落焕发新文明气象。如今,粗溪村藤蔓爬上新修的景观墙,古戏台的唱腔里混着年轻人的跟唱——人居环境与精神面貌双重焕新,让文明新风扎根乡土。
案例联动促进文明“落地生根”。今年1月,“普法同行促和谐 移风易俗倡新风”活动创新“案例联动”模式,调解员结合“彩礼纠纷”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一句“彩礼不是卖女儿,就像种地不能只盼开花不结果”的比喻,让村民在笑声中读懂规矩。40多场志愿活动惠及3000余人次,村民在“身边事”中懂“大道理”:如今村里红白事不比排场,纠纷先到“调解角”,见老人扛重物会主动搭把手、孩子跑远了会多句叮嘱,宴席上剩下的菜总会打包带走。这些从墙上标语走下来的举动,已成乡亲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默契,观念转变,让发展有了底气。
精准宣讲为振兴“凝聚合力”。志愿者锚定“技能课堂+政策宣讲”双向发力,帮村民算清“发展账”、凝聚“兴村力”。“田间地头微宣讲”既讲透产业政策,又邀请手艺人现场传授斗笠技艺,让政策理论连着“生计”、贴着“地气”;坪水村苏维埃革命遗址前,党员何艺聪讲述的红色故事点燃了青年返乡斗志;客寮村淮山体验馆内,省劳模何银河结合淮山产业实践解读政策,让理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。上半年,30余场精准宣讲覆盖2000余人次,党的声音落地生根,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。产业旺了,乡村的烟火气里,更少不了邻里互助的暖意。
结对服务让幸福“邻里共暖”。马铺乡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28家文明单位结对共建,盘活文化广场,让“我们的节日”更暖心——春节送春联时乡亲们眉梢的笑意,重阳节老人攥着暖物道谢时眼角的皱纹,都是文明的温度。今年6号台风“韦帕”来袭时,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蹚水撬开堵塞的排水沟、在危房前拉设警戒线,风雨无阻排查隐患,这抹流动的暖色,正是文明实践最鲜活的注脚。此外,“文明旅游岗”带动环境整治,“蓝莓采摘体验课”传递淳朴乡风,义剪、义诊上门解决老人“急难愁盼”,让幸福可感可及。
从数字课堂的新苗到古戏台的新韵,从田间账本到邻里暖语,马铺乡的文明实践是看得见的变化、摸得着的幸福。春风再拂,这浸润人心的文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深层力量,让马铺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持续焕发生机。
来源:马铺乡 云霄县委文明办